国家级精品课——《工程训练》

时间:2017-08-29作者:文章来源:工程训练中心浏览:2741

    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有三个层次,分三阶段进行。将工程训练课程贯穿于我校本科教育全过程,针对大学一年级开设工程认识;针对大学二年级开设工程实践;针对大学三年级开设工程综合。

工程认识环节

  课程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工程启蒙,引导学生走向工程职业的入门课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从宏观的视角了解“工程”的全貌;了解现代工程师在工程中的角色和职责;初步建立现代机电产品制造工程的概貌(“工程链”);通过了解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国内外的差距,激励“献身工程”志向和“工程强国”使命感的形成,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;了解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、知能结构,提高进一步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。

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工程实践环节

    工程实践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,是工程训练课程三段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起承上启下作用。主要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,进行基本制造技术、现代制造技术、控制与信息技术的工程训练。教学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,体验工程过程,增强工程实践能力,培养创新精神,提高综合素质。

     工程实践由三大模块12个训练单元组成。在200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,采取网上预约式教学模式,针对机类近机类、电控类和文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,分别制定了不同的选课方案工程实践A、工程实践B和工程实践C、。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选课,在训练单元、训练时间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,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理念。在训练单元中,学生可进行点上创新制作,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,培养了创新精神。
     主要特色
1.采取网上预约教学模式,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
    课程采取预约式教学模式,针对机类近机类、电控类、文理类不同专业学生,制定了不同的选课方案,选课方案由必和任选单元组成。必选单元充分考虑学生培养目标,任选单元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,给学生一定自主选择的空间,突出了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。
2.开展单元创新活动,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
    单元训练中增加了单元创新内容,学生在完成规定训练项目后,可以结合本训练单元的工艺特点,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,进行单元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制作,在工艺设计训练单元可选作创新思维报告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。
3.深化教学改革,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
    增加了工艺设计训练单元,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,增强了学生工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,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。各训练单元增加了综合性、设计性训练项目,教师根据训练内容,提出基本要求,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完成训练内容。训练载体多样化,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要求。对成绩评定标准进行了改革,注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、操作技能、工作作风、质量意识、安全意识、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考核。将工程训练的素质教育内容分解落实到考核标准中。
4.利用各种教学手段,注重教学质量提高
    构建了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教学资源。各训练单元由挂图、工艺卡片、仪器设备等组成教学环境;数控加工编程与加工采取无线网络传输;教学过程采取预约系统网络化管理,实现了网上选课、课表查询、考勤、成绩评定、教学组织网络化,合理地优化了教学资源。
工程综合环节
   工程综合是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三个教学环节中的第三环节,是动力工程、自动化控制、水声工程、机电工程、电子工程等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,是工科学生面向工程的基础课,是将来从事科学技术工程的基础。
工程综合课程由自主命题创新训练、智能化控制创新训练、典型机电产品反求训练三个教学模块组成。教学内容涵盖机械、控制、电子、信息等技术方向。
   工程综合课程目标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,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,促进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,使学生熟悉和掌握项目研发程序,体验产品研发过程;激发学生潜能,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;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;增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;树立大工程意识。
     工程综合教学基本要求:
     了解科技前沿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;
熟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,发明创造技法,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,提出创新方案;
  了解专利说明书、权利要求书撰写规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;建立市场、信息、质量、成本、效益、环保等大工程意识;
要求学生完成创新产品的科技文件;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,鼓励独立完成创新作品制作;
完成创新总结报告,并进行答辩。
     教学方法
   贯彻“以学生为主体、教师为主导、教学相长”教育理念,通过启发式、讨论式、社会调研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思考、自主设计、自主加工制作,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。
教学手段
   1. 前导课  使学生了解课程特点、课程内容以及基本创新思维,提前进行课程准备。
   2.立项讨论 课程的初期,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,完善、确定学生提出的创新题目。
   3.按照产品研发步骤进行教学组织
   4.论文 使学生掌握可科技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。
   5.答辩 每个学生要对自己的创新项目向答辩组教师进行技术答辩。
  6.考核原则  重视过程,淡化结果,允许失败,鼓励学科交叉。考核点分布于学生训练的全过程。